
在一篇探讨共享自行车生死的文章中,我看到了4张震撼人心的照片,和照片的文本解读。我只关心这几张图片的选择。实际上,图片选择,也给我的标题,做了注解。
摩拜单车披露的自行车生产车间,公开数据显示,摩拜单车自已于今年1月4日完成了D轮2.1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;其竞争对手ofo共享单车则在2016年10月获得C轮1.3亿美元融资。
2016年11月,成都一街道办事处城管办公室对辖区内100余辆共享单车进行了清理,城管办认为,共享单车违反了《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》中“禁止占用城市道路开展经营活动”的条款。
2017年1月,深圳出现大面积人为破坏共享单车情况,数百辆共享单车被堆积成“小山
中国曾经是一个真正的自行车大国。所有人上班都得靠自行车。如今,自行车已经逐渐被人抛弃,代之以私家车,或公交地铁。如此规模的骑车场景,只限于过去的摄影作品。
生和死,难道不很清晰么?是自行车,已经不成为第一交通工具。如果它不是第一交通工具,投入越多,越难以见到它重新崛起的一天。
最早的共享自行车,ofo,发展于校园。为什么?因为很多大学校园太大,所以需要自行车。而城市丢自行车严重,有时候出去和回来不敢买自行车,只能买二手,旧的,丢了不心疼。ofo走出校园,是魔拜单车逼的。如今,将丢车、损失等转嫁给企业,转嫁给VC而已。
骑车的人,会多一些。主要替代了短程的打车人群。但总数,不会井喷。而且也难以像滴滴打车那样垄断。谁都想进来,最后,只能被免费的给破坏了市场。自行车项目看起来盈亏平衡很好算,但如果丢失、损坏、管理成本都上来后,能否平衡就不好说。
最后,过了新鲜劲后,也许就真的只剩下自行车制造商赚钱了。除非魔拜和ofo尽快合并。因为还有起码10家巨头想进入,一些新的城市来发展。比如小米就做了一个小白自行车,从厦门入手。还有很多城市,比如哈尔滨暂时还没有共享单车项目发展。更不要说人口密度不大的中小城市。有出行需求,如何将其换成可行性。都很考验这些“拓荒者”。
(欢迎关注“老康说”)